《浣溪沙·端午》宋·苏轼
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。流香涨腻满晴川。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。佳人相见一千年。
“端”古汉语有开头、初始的意思,称“端五”也就是如称“初五”。
《风土记》里说:“仲夏端午。端者,初也。”端午节,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。五月是仲夏,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,故五月初五亦称为“端阳节”。
端午习俗
五月五日天晴明,杨花绕江啼晓鹰。
赛龙舟、佩香囊、食粽子、悬艾草、点雄黄。
古时,每当端午来临,北方的地方官府都会邀请城中士大夫骑马至郊外,宴饮赋诗,这种活动被称为“踏柳”。
发展到现在,端午踏柳吟诗的习俗在北方依然存在。
端午节起源
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,其中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流传广泛。
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。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、鸡蛋等食物,“扑通、扑通”地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。人们见后纷纷仿效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 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棕子。
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;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